本报特约记者 罗晓汀 董 铭
被称为“赌王”的何鸿燊26日逝世后,一部港产赌片被一再提起——由王晶执导、刘德华主演的《赌城大亨之新哥传奇》(右图)。这部以何鸿燊为原型的“赌片”戏说其发家史,上映后还得到赌王自己必定——“华仔演的新哥够英俊”。近年来赌片简直“绝迹”,“港产赌片”这个标签也逐步消失。作为港片巅峰期具有代表性的类型电影,赌片有过许多令人形象深入的佳作,终究是什么让它走向消亡?
第一部赌片劝人戒赌
1992年的《赌城大亨之新哥传奇》中,男主贺信的父亲是洋行里的大班、因没钱看牙被拔掉门牙和回来香港后做房地产堆集财富等桥段与何鸿燊的人生阅历根本符合。与其说它是赌片,倒不如说是一部人物传记。
而第一部港产赌片到底是哪一部,在影迷间存在较大争议,一种说法是1972年张曾泽导演的《吉利赌坊》,该片是以民初为布景的功夫赌片,连续了上世纪五六十时代港片的警示传统,归于“戒赌片”。1976年程刚导演的《赌王大圈套》则为后来的赌片打下根底,导演为人物设定不同才能,包含听骰子知点数、超强记忆力、换牌、策划布局、冒充身份等令观众目不暇接的千术和赌技,后来被王晶等导演广泛运用。
但接下来推进文娱化赌片继续发展的不是香港影坛,而是电视剧。1980年,TVB主力监制王天林提议将赌术搬上银幕,次年王晶编剧的电视剧《千王群英会》大获成功后,前者得到邵氏公司必定,开端执导《千王斗千霸》等多部抢手赌片,掀起第一波赌片热。
随后商场敏捷呈现《赌王斗千王》《流氓千王》《赌王千上千》等低质量跟风电影,因而上世纪80时代中后期赌片一度隐姓埋名,成龙动作片和林正英僵尸片等成为香港电影商场干流。直到实际中被称作赌圣的叶汉在公海赌博,给了王晶构思,他决议运用不同方法拍照一部全新赌片,赌片类型再一次“重获重生”,这便是周润发和刘德华主演的《赌神》。
“赌门三杰”掀起新高潮
《赌神》为代表的“赌门三杰(赌神、赌圣、赌侠)”的呈现背面,其实是港片进入发明高峰期布景下的必然结果。赌片作为新式类型之一,电影公司也乐于开拍制造规划更大的赌片,港片黄金时代兴起的大批票房明星也满意了影片阵型需求。一系列有利要素助推下,1989年《赌神》问世。
王晶把港产喜剧和英豪片元素融入《赌神》中,第二部由于邱淑贞的加盟招引了更多观众。终究第一部本港票房为3600万港币,第二部到达5100万港币,从此全面打开赌片商场。
在旺盛的商场需求下,刘镇伟和元奎导演的《赌圣》结合周星驰特质的一起,使用港产功夫片元素从头包装赌术,让赌片走向无厘头喜剧道路。王晶则挑选发明“港产赌片世界”,在1990年的《赌侠》中刘德华晋升为主角,合作票房灵药周星驰,两部《赌侠》的票房都超越4000万港币。
其时商场上以赌门三杰为代表的闻名赌片根本出自王晶之手,随后再次呈现《赌王》《赌尊》《赌魔》低质量跟风赌片。王晶导演的卖座赌片在构思、文娱性、内容编列都有必定过人之处。但这些影片也遭到不少批判,尤其是王晶执导的赌片对千门中人的过度神话。而赌片的过度文娱化,也为这一类型接下来走向式微埋下伏笔。
《澳门风云》充溢“隔夜饭味”
港产赌片能够说和港片黄金时代一起进退,从上世纪90时代中期开端,赌片开端敏捷落潮。首先是观众热心衰退,商场开端消失。1994年的《赌神2》气势大不如前,观众更多是为情怀买单。观众热心衰退一方面是很多赌片带来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赌片不再能发明周润发的“赌神”、周星驰的“赌圣”、刘德华的“赌侠”等令人形象深入的人物,事实上是香港电影工业现已无法再造港片巅峰期的巨星。
一起,另一大软肋成为压垮赌片的最终一根稻草——以王晶为代表的港片导演在赌片类型上现已玩不出新花样,发明力急速萎缩。上世纪90时代后期,王晶现已一改前期“英豪化主角”的套路,走起写实道路。《雀圣》等影片中,赌术变成骗术,但实际感并不能令赌片勃发生机。
老套路不断消磨观众耐性,挑大梁的新人没有呈现,导演编剧啃成本,这使得赌片热潮逐步退去。2014年,王晶找来周润发拍照《澳门风云》,但影片却充溢“隔夜饭的滋味”,5.2亿人民币票房大多是为港片情怀买单。随后王晶以一年一部的速度打造《澳门风云》三部曲,简直榨干了赌片在内地商场最终的剩余价值。近几年,赌博、赌场逐步成为《妈阁是座城》《北京遇上西雅图2》等国产片中的布景或元素。
新千年后的香港电影全体在走下坡路,很多人才外流、导演北上求生。好莱坞超英大片轮流轰炸下,观众也对大场面和高科技已见怪不怪。在内容发明乏力、观众热心衰退的布景下,赌片再想掀起观影浪潮几无或许。